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多彩周末活动推荐】

作者:邱译萱 发表时间:2025-02-28


周末活动推荐

姑洗三月


桃月之旅


亲爱的同学及家长朋友们:

     愉快的周末来了,我们本学期的周末亲子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第2期来啦!

    本周活动信息来源: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博物馆。



01 自然笔记-城市里的大自然


活动介绍

     在川大校园里,藏着两个平行世界:一个在学子匆匆的脚步间流转,另一个在灵动小鸟的飞羽间跳跃。城市与自然两个世界貌似平行,却时时刻刻都在交融,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精彩的画面。

     静下心来观察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只鸟儿,一点点揭开大自然的秘密,让那猝不及防的惊喜,萦于脑海,转于笔下,拨动心弦。


图片

    自然笔记是用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对自然进行记录与表达。在教学楼飞檐投下的光影里,观察并记录下一只珠颈斑鸠表演的求爱之舞,或是走到柔软的草坪旁,观察并绘写出白颊噪鹛如何找寻出深藏于枯枝落叶间的昆虫。

    本次活动将围绕自然笔记的绘制展开,从认识自然笔记的概念、学习绘画技巧到实地观察与创作。孩子们将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专业的望远镜使用方法,观察并记录下川大校园内的鸟儿们在城市里的生活画面,绘写并完成一篇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

图片
图片

活动亮点


知识拓展:课程不仅讲解自然笔记的概念,也将教授如何绘制自然笔记,包括绘画技巧、构图方法、色彩处理以及文字记录的要点,帮助孩子全方位提升自然观察与记录能力。


自然探索:孩子们将深入观察川大校园内的自然生态,如白颊噪鹛、珠颈斑鸠等鸟类,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意识,激发探索热情。


笔记创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动手绘制自己的自然笔记,记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个人感受,提升创造力和表达力。


报名信息


01报名与活动时间

报名时间:

2月26日9:30起

活动时间:

2025年3月2日09:30-11:30(上午场)

2025年3月2日14:00-16:00(下午场)


02

活动对象

7岁以上青少年

(亲子家庭14组,限一大一小)


03

上午场活动流程

① 09:15-09:30

在博物馆负一楼研学教室-102签到

② 09:30-09:40

分组、领取手册、课程导入

③ 09:40-10:00

野外观察,选择合适的地点及观察对象

④10:00-10:20

教师示范,自然笔记的制作

⑤10:20-11:20

自然笔记制作

⑥11:20-11:30

活动总结、合影留念、填写问卷、发放证书


04

下午场活动流程

① 13:45-14:00

在博物馆负一楼研学教室-102签到

② 14:00-14:10

分组、领取手册、课程导入

③ 14:10-14:30

野外观察,选择合适的地点及观察对象

④14:30-14:50

教师示范,自然笔记的制作

⑤14:50-15:50

自然笔记制作

⑥15:50-16:00

活动总结、合影留念、填写问卷、发放证书


05

课程温馨提示

参加本周末自然笔记活动的孩子,需自行准备绘画工具,以下是建议清单:

①小凳子/垫子

②自己常用的画材如:速写本或者画板画纸,铅笔,勾线笔,彩色画笔等

③以上以方便携带为主


06

预约方式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上午场                       下午场

图片
图片




02 讲座——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波斯还是印度


图片
图片


内容简介:上世纪初,国内外学者在四川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墓葬,它们开凿在红色砂岩的山体中,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庞大,而与以前的土坑墓迥然不同。它们就是崖墓,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的长江和嘉陵江等支流的沿岸,开凿年代为东汉和南朝时期。它们的出现表明,我国崖墓的开凿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关于这些崖墓的开凿技术,一些学者曾提出来源于埃及和伊朗的假说,因为在那些国家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崖墓。后来考古学家在江苏徐州、山东菏泽、河南永城和河北满城等地发现了年代更早、更为复杂的西汉早期的崖墓。因此,崖墓开凿技术再次提上了日程。从地理距离和年代距离来看,我国汉代崖墓的开凿技术的来源还存在另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印度。虽然目前缺乏直接证据,但是可以推测徐州崖墓的开凿技术可能辗转来自印度,而且这种技术可能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


主持人: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讲座时间:2025年3月1日 14:00-16:00


讲座地点:四川大学博物馆负一楼学术报告厅


报名方式:请扫下方二维码预约

图片



03 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



图片
图片


大千敦煌梦·石壁展风华

     张大千(1899-1983),被誉为“中国画坛五百年来第一人”,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外。1941至1943年,为追寻晋唐艺术遗风,弘扬中华文化,张大千毅然远赴敦煌,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临摹与考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与考察记录,开创了敦煌艺术研究的新篇章。

为全面呈现这段艺术史上的传奇旅程,也为落实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政策,四川博物院将于2024年12月18日正式推出“石壁丹青——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敦煌考察文物展”。


瑰宝荟萃·首次面世

     本次文物展有近三分之一的藏品首次面世,亮点纷呈。展品不仅包括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敦煌藏经洞遗物,如《宋人敦煌开宝二年观音像轴》、《宋人柳枝观音像轴》以及唐代写经卷等国宝级展品,还汇集了张大千临摹的多幅敦煌壁画代表作,如《张大千临摹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张大千临初唐人画璎珞大士图轴》等。

     此外,展览还首次公开了大量张大千敦煌考察笔记、榆林窟考察笔记及工程测绘晒图,包括《张大千绘莫高窟石窟崖面水墨全景图》《榆林窟石窟平、立面工程测绘晒图》等珍贵史料。这些展品全面呈现了张大千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贡献,为观众带来一场学术与视觉的双重盛宴。

图片

宋人敦煌开宝二年观音像轴 绢本设色

图片

宋人柳枝观音像轴  绢本设色

图片

《大般若波罗密经第百二十》卷 局部 卷轴装  硬黄纸

图片

《妙法莲华经》卷 局部  卷轴装 纸本

图片

张大千临摹观无量寿经变图轴

敦煌之行·成就艺术大师

     张大千的敦煌之行不仅是个人艺术探索的巅峰,更为敦煌艺术的保护与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临摹与考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也在全球掀起了“敦煌热”,推动了敦煌艺术走向世界。


01展览时间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8日-2025年3月31日

展览地址:四川博物院一楼临展4厅


02参观时间

每周二-周日9:00-17:00

(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指导单位:四川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

支持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



温馨提示

     活动遵循自愿原则,同学们可在家长陪同或在家长知情且允许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假期时间择项参与。活动过程中遵守各项安全规则,言行文明。

     活动结束后,请选取两张现场照片(含本人),交于各班班主任,作为社会实践学分加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