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网站首页>10月20日以后全部文章>正文

【附中悦读】书籍推荐(五十八)《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作者:何志敏 发表时间:2025-06-17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

天的脚步近了

——寻找文学里的春暖花开



润心启明智.书香悦馨城



读书在绚烂的春天,在五彩的温暖之中,会让灵动的春意和静谧的思考交融在一起。


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我们的思想和心态。


久润书海,才能胸襟开阔,见识广博;手不释卷,自然气度雍容,谈吐不俗


读一本书,就像读一个温暖的春天。让我们在这个温暖的春日,共读一本书,一起品位属于馨城的满园光华。


“润心启明智,书香悦馨城”。馨城悦读,我们一路明媚前行!



好书推荐(五十八)


  推荐人:温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教师     何志敏



老师们:

大家好!润心启明智,书香悦附中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书就像咱们教师圈的“心灵按摩师”,既能戳中痛点,又能给咱递上“治愈药方”。先给大家分享个我读完最有感触的点:原来当老师的幸福,真不是“燃烧自己”的悲壮,而是一场“慢慢来”的双向成长。

一、这书为啥值得读?先聊聊咱们的“扎心现状”

我猜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刚入职时都是“热血小马达”,但几年后难免陷入“疲惫循环”: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班级琐事、家长群里的焦虑……有天我在办公室听一位老教师叹气:“现在当老师,怎么越来越像‘救火队员’?”这话戳中了好多人的心声。

肖川教授在书里一上来就戳破了“蜡烛论”的浪漫化陷阱:“教师的幸福不是牺牲式的奉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舒展。”

二、书里的“幸福密码”:原来当老师的幸福感,藏在这三个“反常识”里

(一)幸福不是“熬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

肖川提出个“幸福指数17要素”,从薪资、人际关系到课堂自主权,每个都和咱们的日常息息相关。但最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他说:“抱怨学生难教时,先问问自己的课堂有没有吸引力。”

(二)专业成长不是“苦行僧式修炼”,而是“越用越甜的技能”

书里有个观点特别打动我:“教师的知识结构像棵树,根系是通识素养,主干是学科知识,枝叶是教育方法,而实践就是养分。”举个例子,我试过用“诗词里的物理”给学生讲光学原理,把《望庐山瀑布》里的“日照香炉生紫烟”和丁达尔效应结合,学生眼睛都亮了。这才明白,原来把自己的兴趣和教学结合,既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能让自己保持新鲜感,这不就是“双赢”吗?

(三)学生不是“待加工的零件”,而是“需要被读懂的说明书”

肖川批判“标准化培养”时说:“教育的悲剧,往往源于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这点我太有体会了。班上有个读写困难的孩子,默写总出错,但观察发现他动手能力极强,就让他负责班级植物角记录,结果他用漫画形式画出植物生长过程,不仅被全班追捧,语文成绩也慢慢提上来了。

三、读完书后,我做了这三件“小改变”

(一)给课堂加点“呼吸感”

尝试每周留10分钟“无用之课”:有时是和学生聊聊新闻,有时是听他们分享周末发现的“小确幸”。有次聊到“手机依赖”,学生们主动发起“无手机晚自习”挑战,反而效率更高了。肖川说“好的课堂应该有留白”,果然没错——当我们允许课堂不总是“直奔考点”,反而能收获意外的深度。

(二)用“三明治沟通法”救家校沟通“水火”

以前和家长沟通总怕“报忧”引发矛盾,现在学会用书中的“三明治法则”:先夸优点(“孩子最近主动帮同学讲题,责任心很强”),再谈问题(“最近作业字迹有些潦草,可能和时间管理有关”),最后一起商量方案(“我们每天固定20分钟练字,您看是否可行?”)。家长从“ defensive”变成“cooperative”,沟通效率翻倍。

(三)给自己建个“幸福储蓄罐”

书里说“不会休闲的教师,教不好书”,我开始刻意培养“5分钟小确幸”:课间和学生打两局羽毛球,午休时读10页闲书,周末去公园画速写。这些“无用之事”反而成了我的“能量充电站”,就像肖川说的:“休闲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给心灵充氧。”

四、最后想和大家聊聊:当老师的“幸福悖论”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把幸福写成“心灵鸡汤”,而是承认现实困境:比如薪资压力、评价体系的局限,但它又像个温和的引路人,提醒我们:在体制的框架里,我们依然可以做自己的“幸福设计师”。就像我现在不再纠结“完美教师”的人设,而是允许自己有短板,允许课堂有遗憾,但始终保持对学生的好奇、对教学的热情。

如果这本书也能帮助到您,我将感到无比的快乐与满足。附中悦读,期待与大家一路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