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暨AI赋能循证教研专题研讨活动
2025年4月24日,由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数智赋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暨AI赋能循证教研专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举行。
活动通过课前会议概述、课例展示、课堂观察报告解析与课后研讨,探索地理学科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全区初中地理教师及智慧教育中心组成员共同参与,共话数智时代地理教学新样态。
首先,区教科院附中的李婉玥老师进行了课前会议概述,区教科院附中地理备课组创新开展AI赋能课堂研究,以《欧洲西部》课例为载体,通过"牧场主生态计划"情境任务链设计,构建"气候解密-牧场经营-多元农业"三级进阶课堂。
研究聚焦教师提问策略优化,开发智能观测工具,课前依托AI技术优化教师提问策略,将开放性问题比例提升至18.7%,待优生主动发言率增长40%。
区教科院附中的赵家铖老师进行了《欧洲西部》的课例展示,围绕“欧洲西部牧场主生态计划”情境任务链,构建“解密气候-探索牧场经营-拓展多元农业”三级进阶课堂,通过搭建AI智能体提出本课问题并进行教学环节过渡,贯穿课堂,吸引学生兴趣。
赵家铖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表示,AI循证教研虽延长了备课流程,却让课堂从“经验驱动”转向“证据驱动”。通过此次参与AI赋能教学研究,让他更加坚信“让每个问题有意义”的教学理念。
下一步,区教科院附中备课组团队将持续利用“AI+人工”的教研模式,打通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逻辑闭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校“让每个生命被看见”的教育初心。
区教科院附中的魏莉老师根据《AI数课报告》和课堂观察量表的数据进行报告:两次磨课后,教师提问次数减少33%,有效提问率达82%,小组无效活动时间缩短,形成“主问题链+分层追问”模式。
学生混合编组策略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0%,推理类问题待优生解决率提升至65%。智能分析指出当前技术短板——数据覆盖率仅35%、反馈延迟2.8分钟,并提出构建脚手架式问题链模板、开发分层应答AI系统等改进方案。
智慧教育中心组成员苟嘉俊老师以《欧洲西部》课例为依托,深度解析AI技术赋能课堂的实践路径。数据显示,课堂应用AI智能体、随机抽答等技术工具,数字技术时长占比32%,学生参与率达88%,前段组知识达成率91%,显著高于后段组78%。
苟老师代表中心组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需平衡技术效能与教育温度,缓解设备依赖,创新交互形式延缓学生兴趣衰减。
区地理教研员黄秋雨老师以《从“经验”到“循证”:人工+智能三轮驱动指导课堂教学》为题,分享了循证教研模式的必要性和“人工+AI”指导教学的实际应用。
她建议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推行“人工+AI”教研模式,但也要明确 AI 与人工分工定位。最后对欧洲西部该课时的设计建议老师们要进行执果索因式的设计,提升学生对学科核心原理的理解深度。
区智慧教育教研员杨燕老师首先通过实时的问卷互动,调研了老师们对循证教研的理解。再为老师们介绍了人机协同的课堂观察“是什么”、“为什么”到“如何做”的过程。
杨老师强调:人工观察量表要基于观察需求精细化设计,同时也要借助AI与数字工具实现精准教学的有力支撑,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坚持系统性与持续性的深度探索。
区智慧教育与质量监测研究室的赵益庆主任强调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AI与教学深度融合,锚定2027年成都将建成全国教育数字化标杆城市目标。
赵主任倡导教师要将传统教具与数字技术互补,活用智慧平台轻量化工具,推广扫码答题实时生成学情热力图,全区部署智能设备构建全域数据链,以技术赋能精准教学提质增效。
区教科院附中何大钊副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技术赋能需扎根学科本质,地理课堂应深化空间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校未来将加大资源投入,支持教师研发智能诊断系统,推动“数据驱动+人文关怀”双轨并行的课堂生态建设。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与教研分享,生动呈现了AI技术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展现了“人工+AI”模式在精准教学中的显著成效。
随着温江区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这场数智与人文交织的教研探索,正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革新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