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书香校园>正文

【馨家课堂】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作者:段友金 发表时间:2024-07-02



  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家长课堂系列微课 


“馨家课堂”第五期

-->

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

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


前  言

图片

 —————

为人父母之初,我们都是欣喜激动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也慢慢从享受愉悦变得焦虑担忧。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发现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变得陌生并与我们疏远。明明是关心却不被接受,明明是爱的出发却以伤害结束......
为了帮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学校开设“馨家课堂”,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携手前进。这门课程,每个视频5-10分钟,只要您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用心观看,或许就能改善亲子关系。
《人民日报》提出了“优秀家长”之问,给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粗叶肥”。“庄稼养根,育人养心”。让我们一起做学习型父母,成为助力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的优秀家长吧!

/////     

第四课(下)

如何修复亲子关系



 —————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馨家课堂”第五期第四课,我是教科院附中的段友金老师。很高兴又与各位家长相约于馨家课堂,本期课程将会为大家讲解如何修复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样我列举了几个方法给各位家长。 

 

01 让孩子归巢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主要指导家长如何修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养育问题。面对关系裂痕,书中提供了多种方法。

首先,家长要准备好自己,因为受伤的父母很难关注孩子。要让孩子感到“归巢”,即让他们愿意回到这个家,获得安全感,并敢于挑战世界。

如何让孩子愿意回来呢?对于关系已破裂的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尝试。关键是父母要敢于打开话题,多表达感受而非需求。在强化关系后再进行管教,孩子会更愿意亲近。

对于长期疏远的孩子,父母需要关注过去关系中缺失的部分,并尝试让孩子分享他们的想法和经历。这个过程可能很艰难,但只有父母能完成,取决于他们愿意张开多大的胸怀去接纳孩子。

 

02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见

除了孩子的归巢问题,许多父母会疑惑,孩子是否因为讨厌自己而行为如此?是否因为性格不合而关系紧张?其实,这些担忧往往基于误解。人与人本就不同,但为何我们会选择彼此并组建家庭、养育子女呢?因为我们看到了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让我们愿意与之相伴。

回想一下,孩子身上的哪些特质曾让你骄傲?那些纯真可爱、无条件的喜爱,如今是否还能找回?当夫妻寻求婚姻咨询时,我常问他们是否有那么一句话,能让彼此回到初恋时的感觉。这句话若能轻易想起,说明婚姻依然健康;反之,则说明关系已渐行渐远。

与孩子相处亦是如此。当他还是婴儿时,我们无条件地爱他,因为他依赖我们。这种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然而,随着孩子长大,我们是否还能以同样的眼光看待他?是否还能接纳他的不完美?

当孩子感觉不被看见时,他自然会疏远我们。因此,修复关系的关键在于无条件地接纳。但请注意,接纳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需要自由成长,当他们感受到被限制时,可能会以极端方式争取自由。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干涉,而是引导他们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需求。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无条件接纳孩子是否意味着放任他们?其实,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犯了错误,我们也依然爱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03 自然管教的七条原则

所以修复关系,首先是你自己要有一个概念,你怎么去走进孩子的世界,或你怎么让这个家庭重新回归到一个家的关系的本源。他也提供了一些条款:

 

1.联系法,而不是分离法。

你跟孩子之间建立的是联系,而不是每天去区分好还是不好、应该还是不应该、对的还是错的、成人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这都叫分离,而一旦有分离,就代表着不接纳。

 

2.出现问题的时候,处理的是关系,而不是问题。

也就是你不会把他的问题,每天针锋相对放在这里。

 

3.鼓励孩子流着泪倾诉,而不是逼着他学到教训。

家长有一点很让人头疼,就是急于去说,你看,终于摔倒了吧?摔倒了知道疼了吧?下次不应该了吧?而忽略了这时候他其实很痛苦。

你鼓励他流着眼泪向你去倾诉,就代表着你愿意接受他那时候的痛苦。而这时候你把他推开了,你只寻求的是结果,就是你看,摔跤了吧?证明什么?证明我们刚刚就不应该去看猩猩,人家去看河马的时候,你就跟不上了,所以你不能不听大部队指挥。这时候,孩子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回来的时候,你怎么能指望他先知道的是未来呢?所以不要急于去让孩子寻求教训。

 

4.积极的意愿比好的行为更宝贵。

就是不要追求结果。打个比方,我们之前经常教孩子玩魔方,我们就发现,家长经常计算孩子完成魔方的时间。有一次,一个孩子超常发挥,平常一分多钟能还原,突然一下五十几秒就还原了,很开心,然后就跟妈妈说他进步了。妈妈就让孩子在表演的时候,以这个为参考标准,结果孩子又回到了一分多钟。而这时候家长就说,也没有很快。

你跟孩子都把结论放在首要,那请问孩子热情去学魔方的这件事情,你夸奖过了吗?他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件事情,你追求的如果是结果,那也就代表着他的过程,不论多辛苦、付出多少,只要结果不好,你都可以评价他。

为了不让你评价,他可能会逃避,大不了不做了。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考试交白卷,或者故意把试卷藏起来呢?因为这样他就可以说,不是他考不好,是试卷丢了;不是他不写这道题,是他所有的题都不写,所以你也不知道他会有多少分。

 “我不想去”“我不感兴趣”“小问题”“我觉得无聊”,这都叫作逃避结果。而我们铺垫的过程就在于,你老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强调他积极的意愿。

 

5.鼓励孩子感受复杂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制止冲动行为。

这一点确实让人深感困扰,原因在于它常常与社会环境产生诸多冲突。比如,当我们带着孩子乘坐高铁时,如果孩子哭闹或顽皮地在车厢内奔跑,父母有时会因沉浸在手机中而忽略孩子的行为。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感到困惑,他们可能会犹豫是否应该继续玩耍或哭泣。一旦孩子摔倒受伤,部分家长会责备孩子,认为他们不应该如此行为。然而,这种做法往往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和困惑,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当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可能会接收到许多复杂的信息,包括来自外界的指责和自身的负面情绪。这种处理方式可能让孩子感到困惑和沮丧,甚至可能导致他们的大脑“宕机”,即他们可能无法正确处理这些信息,而是选择通过某些行为来逃避或应对。

例如,当孩子感到沮丧或不安时,他们可能会突然推搡或攻击他人,这是他们逃避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家长长期要求孩子停止某种行为或感受,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处理复杂的情感。这种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累积大量的负能量,最终导致类似多动症的行为。

 

6.要正面引导,不要错误示范。

对于此,我举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大家就明白了。之前朋友去一个连锁的跆拳道馆讲课,当时有个家长误以为他是机构老板,他拉着孩子过来跟他说:“你看,我们家孩子在你这儿都养成这样了!”我朋友说:“怎么了?”“原来在家里从来都不跷二郎腿的,怎么到你们这儿就学翘二郎腿?”说着,这个爸爸就坐下了,然后把二郎腿翘了起来。

没有镜子是二十四小时悬在你面前的,所以有的时候,父母是没有概念在孩子面前到底展现了什么。坐电梯,你要坐那个有镜子的电梯,或者回家之前你先别进家门,先去洗漱台看一眼,你会突然发现,那个时候的脸不是你想象中那样。为什么?因为你是带着一天工作的疲惫、各种外面的负面压力,以及各种情绪回来的。那这个时候,你展现出来的形式,会被孩子完全复制过去。

 

7.改变不了孩子,就尝试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

当你发现难以改变孩子时,尝试改变他所处的环境或许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对许多家长来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孟母之所以选择三迁,正是因为她认识到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关于环境这一点,如果你已经尝试了其他所有方法仍然无果,那么改变环境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但我建议大家先逐一尝试其他方法,将改变环境作为最后的参考标准。各位家长,我非常希望这个章节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帮助。好了,我们第五期的馨家课堂也告一段落了,做智慧家长,助力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