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书香校园>正文

【馨家课堂】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作者:杨婷玉 发表时间:2025-01-07



  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家长课堂系列微课 


“馨家课堂”第六期

-->

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

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


前  言

图片

 —————

为人父母之初,我们都是欣喜激动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也慢慢从享受愉悦变得焦虑担忧。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发现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变得陌生并与我们疏远。明明是关心却不被接受,明明是爱的出发却以伤害结束......
为了帮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学校开设“馨家课堂”,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携手前进。这门课程,每个视频5-10分钟,只要您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用心观看,或许就能改善亲子关系。
《人民日报》提出了“优秀家长”之问,给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粗叶肥”。“庄稼养根,育人养心”。让我们一起做学习型父母,成为助力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的优秀家长吧!

/////     

第五课

林紫老师的亲子互动小妙招(下)





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馨家课堂”第六期第五课,我是教科院附中的杨婷玉老师。很高兴又与各位家长相约于馨家课堂,本期课程将继续会为大家讲解林紫老师的亲子互动小妙招。

孩子在学校交不到朋友怎么办?

很多孩子面临的安全感挑战就在于适应的问题。比如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孩子开始进入社会,如果爸爸妈妈只是概念性地觉得“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早晚你要面对,你去就好了”,可能就忽略了孩子内心在那一刻的安全感。也就是我们上节课说的生活实践层面,孩子是需要再被支持一把的,所以在孩子角色转化过程中,父母做好充分的支持很重要。

那孩子在学校里边交不到朋友,父母能够做些什么帮助他过这一关呢?

 我们要区分对待,思考孩子交不到朋友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那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跟孩子的性格不同有关。有的孩子是大家通常说的慢热型,在关系里面,他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融入,可是越想要从外在推动他,尤其是老师也很热心地邀请他,说“快来,大家一起!”的时候,他就会觉得压力很大,就要退缩。如果是性格的原因,我们作为家长,要尝试去跟老师沟通,要讲出孩子擅长的方面,或者他喜欢的融入模式是什么,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给孩子争取到在幼儿园或者学校层面的更好的融入机会。

假如孩子缺少一些跟同龄人的交往经验,有的孩子在早期,尤其是老人抚养的时候,被过度保护了,他很少有机会去跟同伴互动。当他面对同伴或者集体生活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他会感到很紧张,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通过游戏来缓解。比如本书作者跟她的女儿在家里经常会做角色扮演,作者来演女儿,女儿来演小朋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慢慢找到方向:原来爸爸妈妈是这么做的,那我下次在学校里、在幼儿园里,我也可以这样做。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帮助孩子。

第三个角度是要仔细地去看,孩子是自始至终都跟集体是隔离的、退缩的呢,还是在某一个特殊事件发生以后有了变化。如果孩子从原来还健康的、正常的适应状态突然变成退缩的状态,那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孩子,看他有没有经受过一些比较大的创伤或者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更专业的介入和支持。

 孩子他们有共性的问题,但是一定不能一刀切,想找到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孩子的心门。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到了社会层面,我们刚才讲到的归属感也是这样。比如说书里提到的高仓健,他在三四年级转学之后,跟妈妈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冲突。以前他很爱干净,但转学之后回到家里,妈妈发现他白衬衫的袖口总是脏兮兮、黑乎乎的。妈妈很生气,会帮他洗干净,可是他更生气,觉得妈妈你凭什么要帮我洗干净。一直到最后,他才在自传里写明原因。那一次转学是让他从原来的环境去到乡下,当地的孩子们读到三四年级了,已经自成一体,高仓健想要融入他们,却发现文化不一样。他发觉当地的孩子擦鼻子用袖子擦,所以他就觉得“我要把这里弄脏,我就跟他们一样了”。可是妈妈没有机会读到他内心的需要,只是去帮他把外在的衣服弄干净了。

同样,我们回到社会的归属感问题上,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当我们知道有环境变化的时候,孩子也需要有一个新的重建归属感的过程,这也是父母可以做的。

 总结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前提还是要在父母身上下功夫,让父母的安全感得到提升以后,我们说的那些工具后面才会管用,否则的话,父母就只剩下大喊大叫。

我念一下这本书封底上的这段话:“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

这跟樊登写的《陪孩子终身成长》的理念是一模一样的。孩子是一个生命体,不是一辆汽车,你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打造一个孩子,而是要让这个孩子的生命力得到足够的发挥。

 父母其实是来滋养孩子的,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孩子是跟我们平等的人,是自己自信具足的这么一个人。他不属于你,他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以要相信他。大家记住举大拇指的手势,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用手指着孩子说,要多给他举大拇指。

关于林紫老师分享的亲子互动小妙招,相信各位家长都收获满满。各位家长,我非常希望这个章节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帮助。好了,我们第六期的馨家课堂也告一段落了,做智慧家长,助力孩子成长。

本期的馨家课堂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家长长期以来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您,敬请期待下一期馨家课堂,家长朋友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