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馨家课堂”第六期第三课,我是教科院附中的杨婷玉老师。很高兴又与各位家长相约于馨家课堂,本期课程将会继续为大家讲解如何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下),上次给大家讲解了“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和“内在安全感模型”这两部分内容。知道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该如何一边疗愈自己,一边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呢?现在我将为大家讲述第三部分内容:如何一边疗愈自己,一边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一边疗愈自己,一边培养有安全感的孩子呢?
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自我觉察
如果父母觉察不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话,他会认为问题全部都是孩子的,想要去控制这个孩子,认为孩子不听他的,那是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安全感只是伪安全感而已。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悲剧,有的情况甚至很搞笑。孩子有一个字不会写,妈妈在旁边跟孩子一块儿哭,然后吼孩子、大声喊,核心都是因为父母缺少安全感。吼是没法帮助一个人做作业的,吼只会让他做不了作业,但是很多妈妈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比如爸爸妈妈会说:“哎呀,我又吼孩子了,吼完我也很难受,但是下次又忍不住。”就是说父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情绪,而不知道情绪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为什么父母会有情绪呢?是因为爸妈觉得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到“985”“211”;考不到“985”“211”,那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孩子们得到的信号是“我是没有价值的,‘985’和‘211’才有价值”。但是我们先做自我觉察的话,就给自己和孩子多了一个机会,看一看根本的问题在哪里,这是第一步。
第二、用内在安全感模型检视自己早期的依恋关系
当我们有了这个觉察之后,我们回过头,用本书的内在安全感模型来检视一下,在我们早期的依恋关系里有什么创伤。这本书里有一些练习,可以帮助爸爸妈妈们去检查自己跟最重要的抚养人之间发生过什么让自己至今都难以释怀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片段往往会迁延到自己跟孩子的关系里来,那有的妈妈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就哭了。
本书作者还分享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是作者让大家自由联想,提到母亲这个词,让大家写出内心的感受。结果看到的80%的词汇并不是有关温暖和爱的,而是紧张、恐惧、自责、内疚、不安,甚至还有耻辱感、羞耻感。带着这些过往没有被厘清的故事,我们回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里,就可能会产生投射。很多妈妈这么讲:“我其实从小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能做像我妈妈这样的妈妈。”但当自己真的做了妈妈之后,会发觉:“哎呀,我怎么又变成那个样子了呢!”这是第二步,就是我们要找到过往最伤痛的事情,然后去面对它,或者说我们要寻找自己内在最深层的恐惧和不安是什么,并且学会直接表达。很多爸爸在吼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但实际上,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前提:所有的愤怒都来自恐惧。
这本书里就提到一个例子,在上海的地铁站,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丢了,爸爸非常着急,大声地喊。正好作者也在等地铁,这个时候,幸好工作人员找到了孩子,就把他带到了父亲面前。因为人很多,那个孩子也很不容易,满脸的委屈,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正想向爸爸扑过去的时候,爸爸一脚就踢到他的膝盖上。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扶着,孩子就倒下去了。
其实很多父亲母亲,当他们内心极度恐惧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不是讲“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而是“你为什么这样,你又给我添了麻烦,我真的很生气”。所以孩子在那一刻,他读到的不是父亲对我的爱。但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没有长大,没有处理好安全感的问题,只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导致孩子也没有建立安全感。很快,孩子也长大了,也变成父母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家族无意识就开始了。回归主题,我们继续走在帮助的路上,我们已经觉知了,发现自己的安全感问题,尝试自己或者找人来疗愈,接下来呢?
第三、与孩子共同成长
①.生理层面:父母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其实是一个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跟孩子的互动里面,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挑战和课题,比如说刚才讲到的写作业的问题。在现实层面上,我们肉眼可见的就是情绪管理。本书作者用到的一个与自己孩子相处的方法是:“在孩子小时候,我也要陪写作业,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会用手去跟她比划,我说:“圆子,妈妈的火已经到这里了(比划到头顶),现在我得先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那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作者的潜台词是说“妈妈生气了,这不是你的错,可是我需要时间处理,我要离开一下”,离开是给自己和孩子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每当作者讲这句话,孩子就会认真地看着作者,然后作者就会离开。因为作者知道,再待在那里,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多数的妈妈一样,说不定她也要吼,而她知道吼是没有用的。那怎么办?作为父母一定要先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当然,作者也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教会孩子一件事。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负面情绪;第二,每个人必须要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那刚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而且知道负面情绪是有功能的,它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提醒,那孩子在自己一生中去面对很多不确定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感到自责自罪。大家知道现在抑郁症高发,抑郁症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自责自罪,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有罪的,甚至我生病都是不应该的。
我们要跟孩子一起去面对不完美但是真实的世界,让他知道作为父母我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
②.心理层面:读书
读书,其实这是一个内在智慧养成的过程。我们每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是在跟作者交流。哪怕跨越很多的时代,但你会感觉到灵魂是相通的,是可以对话的,那个对话是对我们灵性层面的提醒。
当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我修养上时,也许它不像打麻将或者喝顿酒那样来得那么快,感觉一下子就能够更放松,可是它是一种持久的滋养。所以,以读书的方式去思考自我是很好的。
③.社会关系互动层面:熟悉的家庭之间可以结交为伙伴成长家庭
作者特别建议熟悉的几个家庭可以结交为伙伴成长家庭,孩子们的年龄相当,父母之间也可以互相有一些对话。
以上就是我们培养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感的做法,相信各位家长都有一定的收获,下节课我们会讲一讲本书作者林紫老师提到的亲子互动的小妙招,好的各位家长,我们这一节的课程到此结束,期待您的到来,我们下一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