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教师天地>教师风采>正文

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下)

作者:段友金 发表时间:2024-04-26



  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家长课堂系列微课 


“馨家课堂”第五期

-->

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

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


前  言

图片

 —————

为人父母之初,我们都是欣喜激动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也慢慢从享受愉悦变得焦虑担忧。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发现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变得陌生并与我们疏远。明明是关心却不被接受,明明是爱的出发却以伤害结束......
为了帮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学校开设“馨家课堂”,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携手前进。这门课程,每个视频5-10分钟,只要您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用心观看,或许就能改善亲子关系。
《人民日报》提出了“优秀家长”之问,给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粗叶肥”。“庄稼养根,育人养心”。让我们一起做学习型父母,成为助力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的优秀家长吧!

/////     

第二课

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下)



 —————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馨家课堂”第五期第二课,我是教科院附中的段友金老师。很高兴又与各位家长相约于馨家课堂,本期课程将会继续为大家讲解《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下)》,上次为大家讲解了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上):01.孩子和父母的脐带,02.透过问题看见需求。现在我将为各位家长讲述第三部分。

03. 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这本书着重指出,孩子需要在与我们的关系中找寻人生的方向。我们观察到,当父母对某件事情过于执着,或确实无暇顾及孩子时,孩子会有许多想法无法与你沟通。而当沟通受阻,他们便会将这些问题转向其他信任的人。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一旦孩子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们就不会因其他关系的介入而迷失方向。

父母始终是孩子的向导,为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若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依恋关系不足,孩子可能会莫名其妙地求助于同伴,或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导致主要的依恋关系变得不靠谱。因此,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这本书中提到:当我们发现孩子与其他同伴建立了深厚的依恋关系时,这往往意味着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已经淡化或变得薄弱。为了更吸引同伴的注意,孩子有时会故意说父母的坏话,以融入圈子。此时,反抗父母在他们看来似乎变得有趣。

因此,各位家长,若孩子突然变得不听话,有时只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变得淡薄了。

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沟通是这样的:我与他玩得好,他会时常与我分享,上课时聊聊天或传小纸条,下课后我找他,他总会回应我,或者我们会一起去玩。

这种时刻的回应,是及时且有频率的互动,那么是否会取代我们在家中不及时或无频率的互动呢?这时,孩子在这种关系中可能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例如,他们可能会将一个与自己玩得很好、看似知识丰富的小朋友视为榜样。一有问题就问:“这件事你妈是怎么说的呀?我妈不让。”或者遇到事情时,他们会问朋友:“上次你也遇到过这个事,你是怎么做的?”

同样是孩子,同伴给出的参考标准真的能让孩子真正成熟吗?这本书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每当孩子需要指引或缓冲标准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若家长未能及时给予,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常说,家长应给孩子一个缓冲带,即无论孩子遇到何事,首先要知道,即使自己不知道怎么办,也应知道该找谁求助。

比如说,小时候我们曾给孩子灌输过一些正面的观念。如果孩子走丢了怎么办?我们会提前告诉他:“看到穿这件衣服的叔叔了吗?他叫警察。以后你走丢了,就要找穿这样衣服的叔叔,好吗?”“好的。”你看,这就叫作预设

也就是说,明明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但你已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解决了,对吗?其实及时给孩子这样的缓冲也是一样的。打个比方来说,孩子即将去学校了,他即将面对的环境你是无法预测的,对不对?那么这时候你要跟孩子说的是:“来,宝贝,跟你说,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觉得你自己解决不了,也许爸爸妈妈那时候也不能立刻想到解决方案,但你要记得,一定要过来找爸爸妈妈商量。”这种预测会在孩子心里形成一个缓冲带,那就是安全感。

我们发现,青少年存在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容易受群体效应的影响。如今,我们能看到许多关于儿童极端行为的案例,不是吗?那么,为何这些极端案例会频繁出现?又为何某些消息在新闻上会被大肆报道,而其他消息则被逐渐淡化,避免频繁转发或曝光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的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这一心理学现象确实令人头疼,那么其根源何在呢?举例来说,假设一个小圈子里有三个人,他们关系非常亲密。突然,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学习问题感到情绪低落,这种情绪抑郁很可能会传染给另外两个孩子。你可能会认为,孩子们的想法和家庭教育背景各异,应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害怕被同伴排斥,也担心在同伴眼中自己的形象。此外,如果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当一方显得痛苦时,另一方如果显得过于开心,可能会产生内疚感,觉得对不起对方。

因此,关系的紧密程度决定了孩子们在互动时是否容易被负能量所吸引。有时,家长未能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比如告诉他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和父母商量,而不是独自做出决定。若有一天,一个孩子看到他的朋友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摆脱痛苦,而他自己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教育或心理准备,当他自己遇到痛苦并想要摆脱时,他可能会选择同样的方式。

所以,关系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棘手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一旦这种关系变得清晰,或者我们始终将关系维持在表面层次,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再举一个例子,回想我们小时候,家长常常对我们百依百顺,夸赞不断。但当我们长到三四岁,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家长可能会说:“别哭了,你到底在干什么?”或“你到底想怎样?”这就像恋爱关系中热恋期过后,两人开始正视对方的缺点,各种问题也随之暴露。

因此,关系之所以令人头疼,是因为父母往往忽视了与孩子建立深层次的情感链接,而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误以为父母提出的要求都是“你的需求”,进而觉得父母不再爱他们。之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多,觉得他们什么都好。但现在,如果孩子把玩具弄得乱七八糟,父母可能会认为他们缺乏自觉性,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或者,如果家里有了第二个孩子,父母可能会要求大孩子为弟弟或妹妹树立榜样,不能做某些事情。

所以你看,所有的条件和需求最终都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导致关系逐渐淡化或破裂。因此,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尝试分析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哪些问题。

好的,各位家长,本节课的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将继续会为大家讲解第四部分:教养,是一种权利关系。关期待与您的再次相见,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