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城中学

导航

文章内容
content
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书香校园>正文

【馨家课堂】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上)

作者:段友金 发表时间:2024-03-26



  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中学家长课堂系列微课 


“馨家课堂”第五期

-->

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

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


前  言

图片

 —————

为人父母之初,我们都是欣喜激动的。但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我们也慢慢从享受愉悦变得焦虑担忧。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我们发现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变得陌生并与我们疏远。明明是关心却不被接受,明明是爱的出发却以伤害结束......
为了帮助家长认清家庭教育的本源,建立融洽温暖的亲子关系。学校开设“馨家课堂”,和家长们一起为了孩子的最优发展携手前进。这门课程,每个视频5-10分钟,只要您愿意花几分钟时间用心观看,或许就能改善亲子关系。
《人民日报》提出了“优秀家长”之问,给出了家长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才能“枝粗叶肥”。“庄稼养根,育人养心”。让我们一起做学习型父母,成为助力孩子演绎精彩人生的优秀家长吧!

/////     

第一课

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上)



 —————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馨家课堂”第五期,我是教科院附中的段友金老师。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这本名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书。

近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很多人反复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生长,更多的还有在心里层面上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养育者看见和理解,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的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这正是与这本书的标题呼应的地方,《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的看见和回应。

作者提出,父母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的环境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

这本书作者是戈登诺伊费尔德博士,加拿大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有40余年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经验,国际儿童发展领域权威,他擅长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借助应用科学发展方式帮助更多孩子。加博尔马泰,畅销书作家,撰写的畅销书被翻译成25种语言,主编武志宏资深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家。

一、父母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01 关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脐带

 我们发现,孩子跟家长沟通,永远有一个地方是特别不同频的。就是每当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你的时候,你总在认为他说的东西是错的或者是对的。也就是我们养成了习惯,将孩子的表述或者孩子的某个行为,归结于对或者错、可以或不可以、能不能允许,以及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

 但当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在向您寻求某一种关系的链接的时候,是不是整个世界会看起来不太一样呢?所以第一章中它讲到,其实您的看见,就等于要给予孩子的回应。

 回应是整个关系当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打个比方来说,平常我们跟孩子进行沟通,有的时候是等到你有时间,或者你有心情的时候。每当我们回到家,今天真的很累了,孩子又在向你寻求帮助,比如说妈妈我想怎么样,或爸爸今天又怎么了。这时候,一旦你正在忙自己的工作,或眼睛盯在手机上,请问您给予孩子的回应,是他需求的那样吗?基本上来说不是。

还有就是有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个人习惯。比如说我可以一心二用,所以当我在处理手机信息的时候,可以同时去聆听孩子在做什么。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时候的回应是得不到满足的,也就是及时的、有效率的、真正给予感情互动的回应并没有。

所以真正看见孩子,其实在于我们回应给予得好或不好、及不及时,或有没有真正链接过。所以当家长发现,看见孩子就等于给予孩子及时的反馈和回应,你就会知道孩子为什么时时刻刻都想要向您寻求这种回应了。

 也就是时不时地,他会跟你互动一下。比如说举个例子,我们会发现,孩子时不时就会过来摸你一下,叫“妈妈”,但其实他也不想干什么。过一会儿他又叫你“妈妈”,但是他也不知道说什么,而这时候其实他是有些东西想表达的。

 当你跟他关系好的时候,你会有所共鸣。比如说有时候你会猜,说:“宝贝,你现在是不是特别开心,想叫一下妈妈?”孩子会回答:“嗯。”这种就叫作很及时的回应。关系良好与否会决定你的回应效率,也会决定你们之间粘性的互动有多同频。

 孩子始终把父母当成神一样的存在,但随着时间慢慢地流逝,他会发现这个在心目中像神一样的人,也许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万能,而这种挫败感会使得孩子越来越疏离我们。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遗憾的事实,但始终存在。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始终会带来行为上的矛盾。

 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有没有发现,当孩子跟妈妈之间紧密链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沟通会没有任何障碍。即使有的时候他是牙牙学语,有可能他说的话并不像成年人那么有逻辑,但是妈妈总能猜出孩子在说什么。

 这就是因为这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这时候,母亲也时刻能够意识到孩子的需求。所以关系的好坏,其实决定了孩子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向我们寻求帮助,或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来向我们展现自己。

 家长有时候会忽略这些,只会评价。比如说现在孩子开始变得皮了,不好管了,又开始出现什么毛病了。小时候多懂事,多听话,多开心,为什么慢慢展现出来的,都是孩子不再听话了,开始跟你有矛盾了,跟你之间出现沟通问题了呢?其实是因为关系在慢慢疏远。

 父母和小时候的我们之间,依恋关系是非常亲密的。也就是说,这时候孩子没有什么替代品,当他想要去跟父母进行链接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只有父母。长大了之后呢?长大了之后会发现,我们跟朋友之间还有更加好玩的事情,所以对朋友的依恋关系会慢慢地取代掉父母。

 所以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没有发现你们家的关系缝隙,你就会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下很多的功夫。也就是所谓的你悟不到道,始终在寻找术。那么当你寻找术,你就会发现,每当冒出一个问题,你就想要知道解决问题的这个方案是什么。

 02 透过问题,看见需求

 有很多很焦虑的家长,每天给我发信息:“老师,孩子又不写作业了。”“老师,我跟他沟通了,他又不听话了。”“老师我上次明明才跟他达成共识的,我们都设立好规则,他又不遵守了。”

 我们在寻找各种解决方案的时候,其实是将问题置于一个无法解决的位置。也就是你始终都在选择,始终都在焦虑,始终都不知道未来下一步会怎么做,或即将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而这种亲子教育关系也会让你非常紧张,你会不明白自己下一步究竟应该如何,才能达到你想要的结果。

 但各位家长知道吗?孩子跟您之间的相处,其实始终没有一个参考标准。也就是说当爱和爱流动的时候,您去给孩子设一个什么样的限制,只是遵从于你如何爱他罢了。所以如果我们要追求的,只是人跟人之间的一个关系,什么都会变得很清明,也很简单。

 比如说孩子经常会跟你说,我想要什么东西,为什么你不给我?我想这么做,为什么你不让我做?因为当孩子的需求始终摆在前列的时候,我们也总会把对方的需求先列入考核标准。也就是说,我来判断一下,孩子要的这个东西值不值,应不应该,这个时候能不能给。但如果我们始终也只考虑孩子的需求,那如何能让孩子表达需求的背后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来说,有时候孩子要的东西很简单,也很单纯。之前他不知道什么叫作手机,对吗?一旦他有一个小伙伴有,或者是看到你使用手机,或者网上那么多的广告宣传过,他是否也想要一个跟别人一样的东西呢?

 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询问:“宝贝,你要这个干吗?”孩子也很容易把我们的思路套进去,他会说:“我想跟同学聊天。”当他说出这个需求的时候,当你只听到了需求,你就会问他:“那跟同学聊天用别的不行吗?非要用手机吗?”这时候,问题就会从到底要不要给他手机,或他到底为什么需要手机,变成了他如何跟同学聊天。

 好,再下一个问题:“别人都是用这个聊天的,如果我没有的话,我怎么跟人家一块儿玩啊?人家会觉得我很奇怪,他们都在用QQ,用微信,难道我就要到班上才能跟他们聊天吗?”所以你看,当孩子的思路始终是按照需求给予你的时候,你就始终会被孩子的思路带偏。

 家长有时候意识不到,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会把我们的脑袋牵着走。打个比方,今天他没有做作业,您去跟他沟通:

 你说:“为什么不写作业?”

孩子说:“隔壁小王也没写。”

你就会说:“那隔壁小王不写,你就不写呀?”

 好,此时有没有关注到,我们明明想针对的问题是“孩子到底要不要写作业?”,结论却变成了“隔壁小王为什么不写作业?”。

 孩子的思路是非常活跃的,他始终会跳出你想要的结论,或跳出你想要的逻辑方式,给予你一个措手不及的问题。而如果这时候,你没有看到他逻辑背后的需求,或关系没有紧密到他想把需求直接展现给你的时候,他的行为看上去就始终充满问题,即使是这么小的问题也一样。

 所以这时候你要关注的,是我跟他之间的关系使得他展现出了哪些需求呢?打个比方来说:

 孩子说:“我想要手机。”

你说:“宝贝,你要手机干吗?”

孩子说:“我想跟朋友聊天。”

你说:“你觉得沟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吗?”

孩子说:“是的,因为我跟他聊天,我就能够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我想跟他玩游戏,这样我就能知道他达到了哪一关。”

你说:“那么我们是只能够用手机聊天,还是明天到课上的时候去聊聊也挺好呢?”

孩子说:“我觉得都需要。”

你就会说:“好的,都需要的话,我们可以一半在手机上聊,明天再去说另一半,对不对?那你大概需要多长使用手机的时间呢?”

 如果你始终保持着一个思路,就是孩子的需求背后究竟是什么,或孩子的条件背后究竟想达成什么,你就会始终跟孩子产生各种共情和共鸣。这时候孩子也会信任你,把自己的理由告诉你,而不会显得你好像特别突兀。那么这时候,你跟孩子之间要达成共识,就变得简单轻松了。

 所以其实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当你跟孩子把关系放在前沿的时候,一切问题看上去其实都不是问题。好的各位家长,我们这一节的课程到此结束,下一节将会为大家讲解依恋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养。期待您的到来,我们下一节课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