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滑动启阅:推荐理由)
老师们:
大家好!万物皆数,数包万物,数学生活,生活数学,探索无限,永无止境。其实你是喜欢数学的,只是之前没有读到这本书——法国概率学博士米卡埃尔·洛奈写的《万物皆数》。
很多人对数学的印象是枯燥深奥的,如果你们对大学数学系的课程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你们所认为的……都是对的。大学整整4年的三十多门数学专业课,难度各有不同;从内容上看,有些偏向计算,有些比较实用,有些则很抽象。而萦绕在我心中的最大一个疑惑始终是:这些数学课之间都有啥关系?我们接触过最前沿的、最高深的数学知识,但却说不清楚数学史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微积分和解析几何、离散数学和复变函数、微分流形和点集拓扑、测度论和博弈论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都被称为“数学”的学科都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在《万物皆数》这本书中,终于得到了回答。《万物皆数》共十七章,从史前时期那些“不自觉的数学家”写到“未来的数学”,由一个个有关数学的故事组成,以有趣的笔触梳理了数学的发展脉络,建筑了一座陈列清晰的数学博物馆。这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从过去到未来,陈列了最初的可能、已有的证据和未来的想象。它将引领我们穿越回史前时代、四大文明古国、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也会带领我们漫步于巴黎卢浮宫与发现宫。作者巧妙地运用历史学的方法,构建了无数历史或现今的场景,将数学从亭台楼阁之上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数学之美化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
《万物皆数》这本书的格局之大令人惊艳,它将数学的历史一下子向前推到了史前时代。我们看到了史前人类对几何之美的本能追求,看到了古文明时代的人们如何“发明”数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看到了古代贤明君王对数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维护和推崇。这本书不仅仅回答了之前的疑问,恐怕也能够回答大多数面对数学不由自主会想到“学这些这有啥用”的人们。不学数学了,我们却生活在数学的大网中——吃穿用度的计算,日常收支管理与投资理财,个人行为规划与量化,几乎都离不开对数学的使用,且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工具的需求,从未间断过。作为一个现代人,除了习得数学知识、使用数学工具,还得具有数学的思维,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万物皆数》中所展示的是一场从史前时期到人工智能时代,横跨数千年的数学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段旅程中的过客,无论你站在什么时间,从事什么职业,数学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构成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也在构成数学史。
《万物皆数》与其说是一本数学史,不如说是一段人类智识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孜孜不倦想要与世界和宇宙对话的奋斗史。比如,当我们轻轻松松的写下一连串阿拉伯数字的时候,那是一段长达数千年的、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巴比伦人的60进制、到玛雅人的20进制、再到古印度人的10进制的发展历史,而后者最终漂洋过海被阿拉伯人带入了欧洲,进而推广到了全世界。
《万物皆数》这本书也是法式浪漫和人文主义的体现。浪漫且细腻的作者能够在卢浮宫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人在陶器上留下的几何腰线,像是展开了一场超时空的匠人与数学家之间的对话。作者对古代伊斯兰世界和古印度数学家的描写,是充满钦佩和赞赏的,甚至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九章算术》也有大量篇幅的赞美。客观地欣赏异域文化,没有偏见、没有先入为主,这也是我从作者那里学到的另外一种态度。
未来的数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蓝图似乎清晰,触手可及;却也有着大片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关于未知世界的“神秘感”在折磨着数学家们的“想象力”。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米埃尔并没有去做具体的勾勒的,而是将思绪重新拉回了现实,停留在2016年5月,那场他正在参加的有关数学的文化沙龙。但他为那些后来者——满怀热情却又过于小心翼翼的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往真正的数学世界的羊肠小道:“你可以踏上自己的小路,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自己的口味。毕竟,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足够的好奇心和一点点想象力。”《万物皆数》意味着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数学就会在你眼前出现”。
馨城阅读,期待与您一路温暖前行。